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提出,加强与重庆方面全方位协作,在协同共进、互利共赢中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眼下,两地正聚焦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万亿产业集群,共同谋划,协同创新,加快形成协同互补的发展格局。
熔炼、压铸、表面处理、清洗检验……在位于广安市前锋工业园区的四川耀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批摩托车发动机气缸体正整装打包,当天将发往重庆的摩托生产企业。
四川耀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主任 向文强:我们厂里的产品是内燃机发动机气缸体、气缸头、汽缸盖,是发动机上的核心组件,能做到4至6小时送往重庆,当日出货当日送达客户的组装现场。
得益于川渝汽车产业的高效联动,这个从重庆两江新区搬迁至广安前锋区的企业,在去年年底产值就突破了1.6亿。至2021年底,川渝两地共有超过300家零部件企业直接为整车企业相互配套,配套金额近百亿元。
而新能源汽车更是两地汽车产业合作的重中之重。“双圈”合作之初,川渝就明确提出携手打造“成渝氢走廊、电走廊和智行走廊”三大应用场景。“成渝氢走廊”已于2021年11月30日正式启动,截至目前,两地已在氢走廊累计投入氢燃料电池汽车567辆,建成加氢站24座。“成渝电走廊”建设方面,重庆和宜宾双双入选工信部首批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
省经信厅汽车处处长 刘珂:川渝还共同发布了《“电动川渝”协同工作方案》,加快推动两地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成渝电走廊”实现互联互通,同时,推动成都经开区与重庆两江新区形成联动,打造“成渝智行走廊”,加快车联网部署应用。
2021年,川渝两地新能源汽车产量合计21.4万辆。其中,四川新能源汽车产量6.4万辆,同比增长106.5%;重庆新能源汽车产量15万辆,同比增长252%。
共同打造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产业集群,川渝两地不仅在汽车产业持续发力,也在装备制造领域积极行动。在上个月举行的珠海航展上亮相的成都无人机“天团”中,纵横股份对外发布了“无人机+卫星通信”的重要成果。2023年,他们期待能带着与重庆高校合作的升级产品再次亮相展会。
成都纵横自动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常务副总经理 李小燕:和重庆邮电大学,我们就联合设立了应急通信的研究所,包括浮空平台的应急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包括一些项目的联合开发、申报,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也是达成了一系列的合作。
从2020年开始,川渝两地聚焦智能装备、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领域,鼓励川渝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之间开展重大产业技术协同攻关。两地审议通过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共建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实施方案》提出,计划到2025年,川渝装备制造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将超过1万亿元。下一步,川渝两地还将进一步强化装备制造业上下游配套协作,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装备制造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